Friday, February 20, 2009

南方都市报“舔屁沟”事件

《南方都市报》原文:
"深圳是你们第二个家"--市有关领导与外来工一起包饺子

本报讯 (记者 吕婷)大家一起包饺子喽!不一会,热气腾腾的饺子便新鲜出炉了!昨晚6时15分,深圳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勤,市人 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华楠,市政协副主席姜忠等市领导来到长城开发科技园区,与300多名来深建设者共同包饺子、吃饺子。市领导还现场给大家派发了新年礼物, 与在场的300多名外来工一起载歌载舞,共贺新春。  
热腾腾的饺子将所有人的祝福连在了一起。联欢会上,李意珍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来 深建设者拜年。他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许多外来青年员工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这些外来工共有两个家,深圳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深圳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亲人一样关心他们。大家参加了深圳的建设,以后不论是否留在深圳,或是回到家乡,深圳都不会忘记大家。  
晚会现场,来自四川的女工王惠琼告诉记者:"我来自四川,我要向深圳市领导和人民拜年!非常感谢大家在我的家乡遭受地震灾害时给父老乡亲们送去了温暖和爱!"  
这样舔屁沟我很激动会 上,一首《祝酒歌》将活动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领导们与外来工们手牵手,大家载歌载舞,现场一时成了欢乐的海洋。领导们走到外来工中间为大家派发了礼物, 每人一张100元的亲情电话卡,电话卡的一头连接着故乡,另一头连接着大家的第二故乡"深圳"。今年22岁,来自山东的吕玉杰向记者表示,收到这份礼物她 感到十分高兴,包饺子、吃饺子也是她的最爱,收到祝福很高兴。

////////////////////////////////////////////////////////
继 躲猫猫之后
"我很激动""舔屁沟"迅速流行。。。
这里还牵涉到一段若干年前的公案,和陈冠希有关的。。。
请注意,这张《南方都x报》深圳版 最后一段。。。开头的一句话

据《南方都x报》内部人员解释是这样的

" 本报深圳新闻部有个入行不久的记者,昨日去采写了一个市领导与外来工包饺子的稿子,写得比较正统、党报、主流,在最后一段中,记者写到:"从来没有和这么 高级别的领导一起吃过饭",外来工们见到这么大领导的到来,每个人都十分激动。稿子顺利上版以后,在二较的时候,校对员看见后十分反感,将这句话用黑线框 了起来,批注了一句话"这样添屁沟",表达对记者谄媚的愤怒。没想到排版员没有看出来这句话的意思,直接把这句话改称了"这样添屁沟我很激动会上"。

另外一个版本是

"元同学喝高了,看见稿子里有一句该女工的话:能够见到这么高级别的领导,她感到很激动。打了个黑框,评点了一句:这样舔屁沟。
编辑申同学拿去给组版员,指示她把高级一句删掉。组版员发现校对批注,主动问编辑是不是要这句。没得到明确回复。就加上了,出二校样给申。申和二校都没发现。于是这句伟大的话就签片印刷出来鸟。
"我很激动"迅速成为报社内部流行词。刚才元同学在处罚通知前面仔细地看了看,不以为意继续去打水喝茶了。他不知道背后有我景仰的目光。
公正地说,这篇稿子里,只有一句真话。
深圳的某位网友觉得这是侮辱了深圳人民,不知道是不是说的反话。我倒觉得,深圳这个城市除了南都之外没有一份真正做新闻的报纸,才是对这个城市和人民的侮辱"

这里要解释的是,关于报纸发行出版中的所谓流程问题
一般来讲是这样的,
记者采访写成的稿件,并不是直接就能和我们见面的,
通常要经过编辑的加工,
交付排版人员,排版人员用软件做成大概的样子后
打印出版样,交给编辑,这就是所谓"一校",通常一校就是修正错别字等等
一校的稿件交给更高级的编辑,对稿件的内容再进行审阅,比如重大政治问题啦,稿件倾向性了
更高级的编辑签字后,就是所谓的"二校"通过,有些更严格的还有三校、终审之类的

但是比较精彩的是,这位被舔x沟的领导,就是当年那个强迫全市中小学生,
去看她女儿和陈冠希拍的一部烂戏《时差7小时》的那位 ――李意珍

【李意珍简历】
  1950年8月生,广东博罗人,1968年2月参加工作,1969年8月入党,在职大专学历、硕士,现任深圳市委常委、秘书长,现任深圳市委副书记。
  李倩妮妈妈是海天出版 的领导

以下是李x沟当时发放的组织观看电影的学校通知:

就近期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给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
   遵照深圳市委组织部文件深宣通[2004]42号文件要求(该文件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文化局、共青团深圳市委、深圳市关心下一代工 作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颁发),我校拟于2004年10月25日(下周一)组织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观看彩色故事片《时差七小时》。据文件介绍:该片讲 述了80年代出生的16岁中国少女留学英伦的故事,体现了在中国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一代青少年生动可爱的精神气质和风貌,是一部反映现代青少年成长的好 片。我们希望同学们积极观看。经市物价局核定学生每人票价20员。票款请于下周一上午前以班为单位收齐,届时,电影公司将会派专人来校收取。
  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班主任提出申请,学生将综合考虑后向电影公司提出给予适当的减免。
  若家长有疑问可向学校或前面所提及发文的五部委当面或电话咨询。
  致
  礼
  ХХ中学学生部

Monday, February 16, 2009

在命令脚本下启动与设置Windows服务

终于弄明白了,总结一下。

首先注意,下面的service name都是指服务名称,即在系统服务的列表中每一项的属性的service name一项,而不是display name。

1. Windows服务的启动
在DOS命令行下启动某一Windows服务:
net start <service name>

2. Windows服务的设置
在DOS命令行下设置某一Windows服务的状态:
sc config <service name>start= {boot|system|auto|demand|disabled}
其中:
boot: 由启动加载程序加载的设备驱动程序。
system: 在内核初始化过程中启动的设备驱动程序。
auto: 每次计算机重新启动时,甚至没有人登录计算机时,都能自动启动的服务。
demand: 必须手动启动的服务。如果没有指定 start=,这就是默认值。
disabled: 不能启动的服务。要启动一个已禁用的服务,请把启动类型更改为其他值。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EURion constellation

非常有趣的东东,这是在各国钞票上做的一个类似星座的标记,这个标记使得软件可以在一幅图像中检测出是否存在钞票,如果存在,软件将拒绝对其编辑而避免伪造钞票。参见Wikipedia的解释:

The EURion constellation is a pattern of symbols found on a number of banknote designs since about 1996. It is added to help software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banknote in a digital image. Such software can then block the user from reproducing banknotes to prevent counterfeiting using colour photocopiers.

这个标记大约是这个样子的:



支持这个系统的国家非常多,中国的2004年的一元纸币、2005年的5元纸币及以后的所有版本人民币都支持。
支持这个系统的软件包括著名的adobe photoshop,因此,photoshop是无法是PS新版人民币图像的?有时间测试一下……

Saturday, February 7, 2009

形式证明:机器的光荣与人的梦想zz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期待着计算机的逻辑演算能够到达相当高度的那一天……




Offord教授和我最近发现我们在《数学年鉴》中的论文存在一个蹊跷的错误。一个公式中的加号被写成了一个乘号,而后面那个命题的证明则是依赖于这个错误的公式的,因而也是无法成立的。不过,聊以自慰的是,我们最终能够确定那篇论文总的结论其实还是正确的。

——《利特伍德文集》


如果回忆一下中学数学的两门分支课程——代数和几何,就能清楚地看到,在数学的两种最基本的推演过程——计算和证明——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差别。在初等代数问题里,一个问题的求解(例如解一个方程或者计算一个多项式乘法)是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步骤顺序实现的,这使得这门课程本质上同一门按照操作手册动手的劳技课并无不同。然而,几何定理(哪怕是最基本的初中平面几何)的证明却不然,发现一个证明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着那样一些"灵光一闪"的时刻,它们可遇而不可求,使得几何这门课程几乎成为本质上"不可学"的一门课程。我们都曾经面对过无从下手的证明题目而摇头叹息过,也都在阅读一个自己想不出来的证明过程时体会过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循的美感。纵然掌握了再多的定理和证明技巧,在脑海中发现完整的逻辑道路的过程仍然是一个自发而偶然的事件,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某些最难于用语言刻画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来,这正是数学这门学科的神秘感的终极来源。

也正因为如此,计算——无论多么繁琐——本质上都是可以被机械实现的,在今天更是借助电脑的辅助成为一种相对平凡的任务。而证明才被认为是数学本质的困难所在,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阅读并验证一个证明是否正确(或者哪怕仅仅是理解它在说什么)是一项辛苦而困难的任务,只有受过训练的数学家才能够得以完成。并且,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牵涉到真实世界的学科不同,数学定理是不能被实验所证明的,从而数学家的阅读就成为本质上唯一可行的验证手段。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数学界的真实运作方式:一个人写出一篇文章来宣称证明了一个定理,他的某些同行们会在特定的审议机制下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宣布是否接受其论证。如果大家都认为证明无误,这个定理就被接纳为数学的一部分而存在下来。

这一流程的有效性已经为数学科学的茁壮生命力所证明,然而,任何人也都能看出这个过程中蕴含的极大风险:我们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能够宣称一个定理真的是正确的?其作者可能犯错,审阅者也可能犯错,我们都知道数学证明中的微小错误有时候是多么难于发现,而这些错误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当然,这并不是说数学这门学问完全是空中楼阁:越是重要的定理,其阅读者也就越多,出错的概率也就越是无限趋近于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从阿基米德时代就流传至今,被无数学生学习过的四五行的证明还会存在逻辑错误。但是即便如此,只要翻开数学史,我们还是能看到大量重要的错误由于极其偶然的原因才在事隔多年之后被人们发现的例子。

到了现代,这个问题更是严重得多,数学的复杂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已经使得任何一个分支的专业人员数量同证明的普遍难度完全不成正比。这种矛盾在某些极端的例子里尖锐到了荒谬的程度:图论中的Robertson–Seymour定理的证明一共耗费了大约五百页的篇幅,Almgren对几何测度论中的一个定理的证明总长为1728页,而代数中著名的有限单群定理(确切来说这不是一个定理而是一组定理)的证明总共包含超过五百篇论文,总页数估计在一万页以上。世界上恐怕不存在任何一个人真地把这个证明从头读到尾过,遑论验证其正确性了。有限单群方面的专家之一Aschbacher曾经不无自嘲的说过:"一方面,当证明长度增加时,错误的概率也增加了。在有限单群分类定理的证明中出现错误的概率实际上是1。但是另一方面,任何单个错误不能被容易地改正的概率是0。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会有机会推敲证明,从而对它的信任度也必定会增加的。"

我们也希望如此,但是以严谨而著称的数学体系是以这样远远难于称为严谨的方式被建立,终究构成某种吊诡而令人心生疑虑的现实。不仅如此,这一体系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完全失效,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四色定理在1976年的证明。Appel和Haken在那个证明中把所有的地图用通常的逻辑推演的方式化归为1936种类型,然后——这是充满争议性的一步——编写了一个电脑程序逐个验证这些类型都满足四色定理的结论,从而完成了整个证明。一个立即存在的问题是:就算前面的逻辑部分是正确的,谁能证明后面的电脑程序中没有错误?难道数学家们应当逐行阅读代码以理解其正确性么?(写过程序的人一定晓得,阅读程序代码是比阅读一个通常的逻辑证明还要痛苦的经验。)另一个时间上稍近的例子是Hales对开普勒堆球定理的证明。这一证明包含了三百页的文本部分和四千行的代码部分,被投稿至数学界最重要的杂志《数学年鉴》,杂志的编辑最终接受了这篇论文,但是指出:

"在我的经验里,还没有一篇论文曾经得到过这样的审查。审读人专门建立了一个讨论班研究这篇文章,他们检查了证明中大量的论述并且确认其正确性,这种检查常常需要耗时数个星期。……总的说来,他们并不能确认证明总体的正确性,而且估计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到达终点之前精力就耗尽了。"

至于代码部分,估计并没有被任何人认真地审阅过。

于是在一部分数学家那里,另一种可能性开始渐渐浮上水面。既然一般来说数学定理的证明及其审查是如此困难和繁琐的一件事,我们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把它转化成电脑能够承担的任务呢,就像我们已经成功让电脑代替人类实现的大多数繁琐劳动一样?注意,这种电脑的参与并不是像上面的例子里那样仅仅负责某些验证性的工作,而是从最底层介入逻辑推演的部分,从而严格的建立整个证明过程。这种思路,一般被称为形式证明(Formal Proof),有时也称为机器证明。


两个哲学家之间的争论并不比两个会计师之间的争论更复杂,他们只需要掏出纸笔,然后对彼此说:让我们来算一算吧。

——《莱布尼茨通信》,1666


用计算的方式进行逻辑推演并不是什么新鲜想法,事实上,这是人类极为古老的梦想之一,它可以上溯到笛卡儿和莱布尼茨乃至霍布斯,甚至也许更早。霍布斯有名言曰:"推理就是计算",不过考虑到他的数学(特别是几何)程度之糟糕,人们一向怀疑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莱布尼茨的观念则要清晰的多,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把一切逻辑论断用统一的语言确切的表达出来,并且采用严密的规则进行逻辑推演,那么世间的所有道理都是可以被严格推导出来的。

让我们抛开其间的哲学意涵不谈(莱布尼茨的梦想事实上已经涵盖了人类理性的全部领域),单就数学层面而言,这一框架听起来并不算特别不靠谱。从欧几里德开始,数学家们就开始着手把全部数学定理建立在公理体系之上,于是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确实是可以用纯粹的逻辑语言"算"出来的。这里的计算当然不是说加减乘除这样的四则运算,而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运算,例如命题A为真推出命题B为假,诸如此类。这种运算也有其特定的"运算法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默认的那些形式逻辑的法则,以此为基础,一个推导就是在这些法则下的一次"计算",而一个复杂的证明只不过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而已。

事实上,经过二十世纪初那一场著名的数学革命以及随后的ZFC公理体系(这是今天数学界普遍承认的公理体系)的建立,这种把全部数学建立在逻辑演算之上的想法实际上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实际困难在于,从人们熟悉的"人脑证明"到这种完全依赖于逻辑算符的"形式证明"之间,存在一个复杂度上的巨大鸿沟。我们在脑海中所进行的逻辑推导其实大量的依赖于人类特有的直觉想象和经验,如果要把每一环逻辑链条都清清楚楚地写下来,每一次推理都追溯到公理体系那里去,任何一个简单的证明都会变得繁琐到超乎想象的程度。我们喜欢严格性,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太大了。
然而电脑的发明改变了一切。众所周知,电脑最擅长于做的就是这种严格而繁琐的工作。把基本公理告诉电脑,把推理法则教给电脑,不就万事大吉了么?

差不多了,只剩下最后一步——非常微妙的一步。在上面的叙述里,一切传统的人脑证明都可以转化为逻辑算符的"计算",这是对的,但是其前提是这种传统证明已经存在了,所需要的只是恰当的翻译过程而已。如何发现一个未知的证明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挑战。我们对于人脑是如何想出一个证明的过程都不甚了了,又如何能教给电脑去自己发现一个证明?

于是人们采用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策略。一方面,把人们已经知道的证明翻译给电脑,这同时也构成了对这些证明的逻辑严密性的一次确认。——虽然这件事情听起来很简单,操作起来仍然是很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小心翼翼的探索让电脑尝试去自动"发现"一个证明,哪怕只是很简单的证明而已。

让我们看看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让电脑做到了哪些事情:

  • 1954年,Davis成功地让电脑证明了定理:偶数加偶数仍然等于偶数。
  • 1959年,王浩让电脑证明了罗素和怀特海的名著《数学原理》中的所有谓词逻辑定理。
  • 1968年,de Bruijn用电脑给出了Landau为其女儿所写的一本关于实数的入门小册子中的全部数学定理的证明。
  • 1976年,Lenat让电脑自发的开始探索数学世界,他的电脑从基本公理开始,自己发现了自然数、加法、乘法、素数这些词的意思,甚至还发现了算术基本定理。
  • 1984年,吴文俊发表《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用电脑证明了一系列平面几何中的著名定理。
  • 1996年,McCune设法让电脑"自动"证明了布尔代数理论中的Robbins猜想。这里"自动"的意思是,把这个猜想输入电脑,回车之后,电脑花了八天时间给出了这个猜想的证明而没有借助人类的任何帮助。
  • 2005年,Gonthier建立了四色定理的全部电脑化证明。这一证明和1976年那个证明虽然都用到了电脑,但是其意义则根本不同。1976年的证明本质上仍然是传统证明,电脑只是起到了辅助计算的作用,而Gonthier的证明则是纯粹的形式证明,其每一步逻辑推导都是由电脑完成的。

到今天为止,人们已经用电脑证明了上百条重要的数学定理,甚至还曾经用电脑发现过一些猜想(这些猜想的命名恐怕会成为一个问题)。这一切还当然仅仅是个开始,人们还不曾让电脑做出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贡献,几乎所有被电脑证明的都是人类已经知道的事情,而且大多数都是很初等的结论。指望电脑帮我们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那一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人估计都可以看出来这条道路的远大前景。和人类相比,电脑不知疲倦和逻辑严密的优点使得其前途未可限量。电脑当然也会犯错误,但是这种错误归根结底是容易检验的——其正确性归结为这些软件内核的正确性,而内核一共也就几百行代码而已(这一点要归功于数学公理体系的简洁和精致)。一代一代数学家永远都要从零开始学习和成长,而电脑则总是建立在已有成果的肩膀上(也许应当说机箱上?),假以时日,电脑会不会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呢?


"一个好的数学证明应当像是一首诗,而这纯粹是一本电话簿!"

——对1976年四色定理证明的一则著名评论


这条道路从第一天开始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疑虑。

数学证明,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是人类理性最光荣的成果之一。蕴藏在深刻美丽的数学定理背后的那些那种苦心孤诣的劳动和成功之后宛若天成的光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头脑投身于其中。匈牙利数学家Erdős曾经发明过一个术语:the Book,用以描述他心目中由上帝所拥有的那本书,在那里记载了全部美妙和精致的数学定理的证明。他曾经说过:"你可以不信仰上帝,但是你应该信仰那本书的存在。"大多数数学家是信仰的,而他们也衷心的希望自己所建立的定理和证明会出现在那本书里。

如果这些定理最终都只不过是被一些代码算出来的,这种美还有什么意义?

2007年,美国数学会通讯杂志采访了刚获得菲尔兹奖不久的陶哲轩,问题中包含了关于形式证明的看法。陶哲轩的回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般数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对一个证明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应当能够被任何人清晰的理解。在这一前提下,在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学证明中计算机的作用最好只限于确认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比如某个方程的某个孤立解或者某个宽泛条件下参数的存在性,而不是用来证明一些从人类的思维过程中闪现出来的本质上非同寻常的结论。如果计算机证明的论断在人类看来是完全直观的,那用电脑来确认一下这些结论的逻辑严密性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是基于人的阅读和理解的证明过程总是必要的。"

于是这构成了某种颇为讽刺性的局面。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数学家最引以为豪的发明之一,然而当它转过头来开始侵蚀数学家的传统领地时,数学家们的首要反应便是捍卫自己的尊严。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证明在广义上说来当然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可是如果有朝一日,困扰人类几百年的某个著名猜想被计算机所证明,则数学家们情何以堪?

人们对形式证明的批评多半集中于它极端的繁琐和不直观。然而,既然人们已经知道如何把一个传统证明翻译为形式证明,那么把一个计算机生成的形式证明翻译回人们可以直接阅读和理解的直观证明在理论上说来也并非全然不可能。从这一点上说,形式证明和传统证明之间的鸿沟并非是不可逾越的,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两种证明之间的界面变得极其友好,于是任何一个数学家都会把形式证明作为日常数学工具加以掌握,任何一本数学杂志都会要求提交的证明必须是经过计算机验证的……

而对于电脑来说真正的挑战,仍然体现在对未知证明的寻找上。如何让电脑学会迅速发现合适的证明路径,这是这一领域里最困难也最迷人的问题之一。毕竟即使数学家们自己往往也说不清楚那些片羽飞鸿般的灵感是怎样产生又怎样被自己捕捉到的,更不用说让电脑来模拟这一过程了。对于电脑"思考方式"的设计和研究,本身当然就是深刻的数学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这一自我缠绕的局面不但没有构成对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之美的消解,反而是它的延续。归根结底,这一领域的任何进展,都标志着人们对于"智慧思考"这一问题更深刻的理解,这已经足以令人骄傲了,不是么?

不过还是让我们暂时抛开这些遥远的设想不谈,回到形式证明的初衷之一上来:为人类已有的证明建立可靠的逻辑基础。在这一领域里活跃的若干研究小组的通力合作,已经让一个宏伟的工程颇具雏形,在这个工程里,人们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由电脑维护的"定理库",其中包含了人类所了解的全部数学知识,而它们的正确性完全为电脑所确认。人们所建立过的所有证明都被翻译成电脑可以理解的形式而加以保存,而人们也可以轻易的从这里查询任何已知的数学问题的答案。——同让计算机彻底取代数学家去探索未知世界相比,这一wiki式的设想无疑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这一工程被称为Q.E.D.,任何一个数学家都明白这三个字母的含义:这是拉丁文的缩写,意为"证毕"。

你可以说这是巴别塔般的梦想,也可以说这是潘多拉的盒子,你也可以像大多数数学家一样投去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目光。但是你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因为道路已经打开,纵然迷雾重重,但是没有理由不继续走下去。

证毕。

(想象一下计算机说出这两个字的感觉……)


参考资料:

Formal Proof,作者T. Hales
Formal Proof — Theory and Practice,作者J. Harrison
Formal Proof — Getting Started,作者F. Wiedijk
(以上三篇为综述文章,见美国数学会通讯2008年11月号)

QED工程网站:http://www.cs.ru.nl/~freek/qed/qed.html

相关软件介绍及下载:
http://coq.inria.fr/
http://mizar.org/
http://www.cl.cam.ac.uk/~jrh13/hol-light/
http://prover.cs.ru.nl/login.php

Friday, February 6, 2009

DVD rip FAQ_什么是DVDrip(转载)

1. 什么是ripping?

ripping直译为"剥离",可以形象地称为"压制"。

简单说,将多媒体节目从一种格式转化为另一种格式,就是ripping。

2. 什么是DVDrip?

将视频节目从DVD上剥离到硬盘中,转化成另一种便于携带的格式,就是DvDrip。

3. 为什么要DVDrip?

主要有两个原因:

1)缩小文件体积。DVD光盘上1小时的节目,大概占2~3GB的空间。ripping之后,可以变为原体积的1/5,甚至1/10。

2)便于保存和后期处理。DVD光盘上的节目,都是vob格式,需要专门软件或播放机才能观看,很不方便。变为其他格式后,就可以得到更多数字设备的支持,比如存入U盘或储存卡,然后在手机、PSP或mp4播放机中观看。

4. DVDrip主要有哪些格式?

目前,国际上最常见的dvdrip格式是avi,主要原因是这种格式比较灵活,可以封装不同编码的视频。而且,这种格式是开源的,没有版权问题。 rmvb格式和wma格式就都是有版权的,不能免费用。如果你需要其他格式的话,可以先做成avi文件,然后再转换成相应的格式。

5. 制作DVDrip使用什么软件?

DVDrip的制作软件有许多选择。在我用过的软件中,我觉得最容易操作、压制速度最快的是Super DVD ripper。 但是,这个软件是收费软件,Trial版只能免费用10次。不过,网上可以找到破解版

使用这个软件之前,有二个注意点:

1)你的系统中必须已经有各种视频和音频的解码器。一般来说,如果你的系统已经能播放avi文件了,那么就不用再装解码器了,否则你就需要专门装一次。这方面,国外的K-Lite Codec和国内的PureCodec(完美解码),我觉得都还可以。

2)如果你的DVD是加过密的,或者有区码保护。那么必须先用DVD Decrypter将DVD拷到硬盘上以后,才能进行ripping。

Thursday, February 5, 2009

足球、橄榄球与美式足球

看了这个终于明白一点了,橄榄球也有美式和英式的区别,根据friends里的描写,仿佛英式的更加暴力一些。

足球、橄榄球都是由相同的运动演变而来,源自英国,本叫做足球(football),后来分化成传说中的"协会足球"(Association Football)和"拉格比足球"(Rugby Football),进而演变成了足球(Soccer)和橄榄球(Rugby)。至于现在英文里的football这个词,就有了歧义。

现代足球和橄榄球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用手。据传说,Rugby 其实是一个英格兰小镇的名字。在这个小镇上有一间叫 Rugby School 的学校。有一次,该学校举行了一次足球比赛,当时比赛十分的激烈,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因为比分落后,情急之下,他竟然抱起地上的球就向对方的球门跑去。虽然在当时这个举动违反了足球的规定,但却引起在场观战的观众的强烈兴趣:如果足球赛也可以用手比赛,那么一定会变成一项更好玩的足球运动。就这样在英格兰诞生了"拉格比足球",在英国及英联邦地区,渐渐推广,吸引了全世界各地方爱好运动的人的兴趣。

而橄榄球这项运动现在也是有不同的分支,主要有英式橄榄球(Rugby Football)和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等,规则也有所区别:

英式橄榄球:每队15人,无候补队员,即使受伤后也无候补。比赛分上下半时,各40分钟。球员带头盔,带球越过对方球门线并置球于地面时得4分,得分后再踢任意球越过对方球门横木得2分。其他情况下踢球越过横木均得2分,以得分多者为胜。

美式足球:每队11人,有候补队员,比赛分4节,每节15分钟。比赛时球员除头盔外还有其它防具。触地得6分,再踢任意球越过对方横木得1分,其他情况下射门得3分。持球队员被守方挤出端线,守方得2分。进攻方必须在4次进攻后前进10码以上。每完成10码,则重新开始一轮4次进攻。如果在4次进攻后,进攻方不能有效地前进10码以上,攻防转换。原防守方从原进攻方4次进攻后死球所在的位置开始反攻。当然,原防守方换上11名进攻队员,而原进攻方换上11名防守队员。

此外,英式橄榄球的最高荣誉是Rugby World Cup,奖杯的名称是Webb Ellis Cup。(Webb Ellis 是当年第一个抱着足球跑向对方球门的小男孩的名字);美式足球似乎只在美国比较盛行,没有国际性的赛事,其在美的最高荣誉则是全美橄榄球联盟(NFL -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的超级碗(Super Bowl)。

Sunday, February 1, 2009

穷开心

我呸呸呸!!!

小小的人儿啊 风生水起啊 天天就爱穷开心啊
逍遥的魂儿啊 假不正经啊 嘻嘻哈哈我们穷开心

我是谁家那小谁 身强赛过活李逵
貌俊赛过猛张飞 赶沾发型亮又黑
是走南闯过北 气质出众又拔萃
长江黄河喝过水 和鞭炮地雷亲过嘴
您面容很憔悴 是满脸的旧社会
您是西山挖过煤 还是东山见过鬼
这人生苦短累 今朝有酒今朝醉
为了不哭大声笑 为了不烦大声呸

小小的人儿啊 风生水起啊 天天就爱穷开心啊
逍遥的魂儿啊 假不正经啊 嘻嘻哈哈我们穷开心
小小的人儿啊 风生水起啊 天天就爱穷开心啊
逍遥的魂儿啊 假不正经啊 嘻嘻哈哈我们穷开心

她是谁家那小谁 身材赛过杨贵妃
貌美赛过七仙妹 婀娜多姿如翡翠
是红男绿女配 都是二十锒铛岁
纯洁幸福勇敢追 挨打挨捶绝不气馁
可她很自卑 是满脸的认倒霉
您是白天抹过黑 还是夜里做过贼
这人生苦短累 今朝有酒今朝醉
为了不哭大声笑 为了不烦大声呸

(为了不输大声擂 为了不服大声吹 为了不哭大声笑 为了不烦大声呸)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