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8, 2009

科学松鼠会科普书推荐项目第二期榜单(排名不分先后)

 
 

Sent to you by tony via Google Reader:

 
 

via 科学松鼠会 by 科学松鼠会 on 11/27/09

哒哒哒!第二弹终于姗姗来迟啦!

还是不找借口了,拖延了就是拖延了,大家要打要骂悉听尊便吧(嗯,怎么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的意味呢……)。第一期榜单见

声明:1.本榜单不只是书名和出版信息的罗列,每期都会有科学松鼠会成员和受邀权威人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准确度、普及性和翻译水准(原创则是流畅度)三方面为书籍质量打分,并倾心撰写评语。2.坚持每两~三个月为大家推荐一批这样的书。3.我们并不保证囊括该领域的全部好书,也非常希望有更多出版社加入项目中来,且不惧一本也入不了松鼠法眼的可能后果,却能以此作为鞭策、再接再厉。

 

《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纬度的科学之旅》

chaoyueshikong

作者:加来道雄(Michio Kaku)

译者:刘玉玺 曹志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6

科学准确性:5    科学普及性:5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4.5

 点评: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向10年前还很年幼的"你"推荐几本书,你会选择哪些书?当我读完《超越时空》的序言的头两段时,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是10年前还在读高中的我能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超越时空》是这样一本难以超越的作品,它将触角伸向了高能物理学的每一个前沿,以至于任何跟踪其中一个前沿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准确性和趣味性。作者就像是一场足球比赛的导播(当然他本人也是场上的主力运动员之一),不断地切换全景、中景和特写镜头,时而追踪球的路线,时而分析球员跑位,时而回放慢镜头,就连观众情绪的细微变化都没有遗漏。无论你期待从中读到什么,你总可以如愿以偿。 

本文的作者加来道雄是美籍日裔物理学家,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数本专业书籍和畅销科普书籍的作者,同时参与过多个电台、电视节目的主持和制作。比如最近历史频道的《The Universe》出现过的那个一脸物理学家相的白发老人就是他。除了对鸡蛋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加来道雄还不忘记刻画下蛋母鸡们的鲜明性格,讲述下蛋母鸡们的奇闻异事。如果你在别处读到过关于某个物理学家的八卦,在这本书中往往能读到有更多细节的版本。理论或许会被人遗忘,但那些令人发笑或是发人深省的故事总是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PS: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现在十年前,此次是新版,内容有修订,封面在视觉审美上大有提高。

 ——李建龙 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在读

 

《分子共和国》

fenzigongheguo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编

知识出版社 2009.3

科学准确性:4.5    科学普及性:5    流畅度:4.5

 点评:这是一件国内科学界做的难能可贵的雅事:由徐光宪院士发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牵头,召集来一批在校大学生,用两个月时间,组写出七八十篇描述各种化学分子的趣味小文章。最后,结集,出书。

 这件事的做成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好的平台和创意,可以迸发出单个个体所不能达到的能量。

 作为科普读物,它比市面上很多同类要平易近人也好读得多,里面所涉及的知识基本上是我们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的那些。看得出其中大部份作者都有着不错的文字能力,妙趣譬喻和专业性之间的平衡则是见仁见智。也许,他们都和我一样,是写一点什么才高兴的理科生。"苛刻"一点地说,有些篇目还是流露出了不可避免的网络行文气息(童鞋们啊,是不是网络小说看多了?),颇读得到一些俗套陈词,构思精巧、不落窠臼的文章毕竟在少。但,瑕不掩瑜,倘若我现在带着一个学龄朋友去逛书店,一定会毫不犹豫往柜台上放一本。

 某天清晨,在饱满的情绪中翻阅这轻巧的、不足200页的小书,突然被一种只能是属于孩童时的快乐所包围。乐滋滋地一边翻页,一边回想着那些偷偷躲着老师们的眼光看课外书的日子,不知道为什么。

 PS:后来在豆瓣上看到桔子的评论,"这件事比这本书有趣",唔,桔子你为什么要这么一语中的? 

——小庄 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

 《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

zhanzhengdeguoshi作者:[美]迈克尔·怀特

译者:卢欣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009.7

科学准确性:4.8    科学普及性:5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4

 点评:当你移动鼠标阅读这篇文章时,请不要忘记,互联网完全是军事需要引发的产物。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并将其军事渊源娓娓道来。

 因为存在心理惯性和对新事物天然的不信任,公众与市场往往对新技术缺乏热情——坐火车舒适又准时,干嘛还要自己开汽车?书信洋溢着人情味,电报和电话却把这种优雅全破坏了;人类想飞上天简直是痴人说梦……这些怀疑的论调在历次重大技术变革之前都十分普遍。

 既然政府和军方是最愿意为新技术买单的人,发明家热衷于将新技术推销给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达-芬奇、富尔顿、莱特兄弟、冯-布劳恩等人莫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能手。军事需要不但推进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明变得实用,更促使一些制度和组织方式走向成熟。比如大规模生产、零件标准化(例子有秦国的兵器作坊和美国的步枪工厂)、流水线、大科学(曼哈顿工程)等。上述制度是如今已成为工业化社会的基石。随着大国间战争几率的降低(这要归功于核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也要归功于军事需要),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企业间的含义广泛的"战争"中,并给平民百姓带来许多实惠——但愿这个趋势不会再次因某种技术革新打破军力平衡而逆转。

 考虑到本书内容可能引发的道德争议,作者坦承他只是客观描述了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至于人类该不该享受科技创新这个"禁果",以及战争乃至科技的正义与否,都不在本书的讨论范畴之内。但读者自然有权从书中丰富的案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

 曾在应用技术领域领先西方千余载的中国也有大量科技与军事互动的实例,但书中相关材料的匮乏与不确仿佛在提醒读者,无论是作战还是做学问,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赵洋  中国科技馆航天史博士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shishuienenzaiwodetoushang作者:[德]霍尔茨瓦特/[德]埃布鲁赫 

译者: 方素珍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4

科学准确性:4    科学普及性:5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5

 点评:当三四岁的孩子喜欢在客人面前大喊"臭狗屎"让你尴尬万分时,这本幽默的图画书,或许能解除你的困窘,让你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个有趣的大人。

 故事首先妙在选题独特,它触及的是幼儿普遍好奇、而传统教育往往禁止孩子去谈论的话题——"便便"。来看看小鼹鼠头上顶着的屎坨坨,像极了一顶时髦的小帽,配上它气冲冲四下追问的可爱形象,非常富有童心。在表现手法上,画面采用了小鼹鼠的主体视角,而那些身形比它大得多的动物,大都俯下身来,很诚恳地通过展示"实物"来解答小鼹鼠的疑问。画家把各种动物的体态以及各自便便的情状表现得活灵活现,却并不打算去"说教"什么知识。让我们跟着小鼹鼠参观大大小小、不同色泽、不同形状而且还掷地有声的各种便便,再一起哈哈大笑,这就足够了。

 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普书,但换个角度说,它对于父母可能都是很有教益的:应该怎样回应孩子的好奇,怎样理解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怎样给孩子讲解科学知识呢?

 如果让我总结这本书和其它科普书的不同之处:首先是选题,其次是书的内容,都别出心裁,最后在图画书的表现手法上,十分形象化,重在丰富感受而非传递知识。

——黄敏  德国哥廷根大学神经科学博士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给奥巴马的5个忠告》

weilaizongtongdewulike作者:[美]R.A.穆勒

译者: 李泳

海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4

科学准确性:5    科学普及性:4.8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4.6

 点评: 此书在开头就指出了"总统并不需要成为技术专家,他只需要懂得物理原理以便做好重大决策",所以它包括的议题是反恐、能源、核武器、空间技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等头条热点。铀弹和氢弹有什么区别?让世贸大厦倒塌的主要原因是撞击还是飞行燃油?能源转化效率和化石危机之间的关系?这些我们常常之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解答。

 作者穆勒博士是位颇有建树的物理学教授,他曾为MIT的《技术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写过多年专栏,深谙与大众交流之道。穆勒的写作手法在此书中炉火纯青,他跳过了具体数学细节,因为总统不需要知道复杂的计算过程,只需要知道原理和结论——中间的无趣步骤可以交给一个可信的数学家;他很贴心地帮助你不求甚解:"如果你碰到不解之处也不要停留的太久,学概念就像学一门新语言一样,跳进去,划划水,逐渐你就明白……而且有些内容会被反复多次提到,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本身就是互相关联的",这样的学习曲线看起来就不会太陡峭;他的文章叙事性强,可看性大大超过两个小球你撞我我撞你表演动量守恒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概念性实验,事件不仅是作为章节议题的引子,更是被详细分析解剖的实例,其中还穿插着物理小概念的解释,照顾各个水平的读者,不居高临下,不预设读者水平,连正确的度量衡和单位这样的小细节都特地指出;但同时也详略有度而不冗余,有时候就直说"这个概念你自己去查维基百科",让人不禁一笑。

 虽然名为《未来总统的物理课》,本书却不是只针对小部分人看的精英主义读本,此书不仅适合总统,更适合选总统的大众选民,或者是对时下热点背后的科学有兴趣的读者,或者是相信松鼠会和庄桑眼光的粉丝。

 PS:庄桑闻得此言,忍不住背后凉飕飕、心里热腾腾……

——Marvin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遗传学硕士

 《科学的旅程(插图版)》

kexuedelvcheng作者:雷·斯潘要贝格,黛安娜·莫泽 

译者:郭奕玲 陈蓉霞 沈慧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1

科学准确性:5    科学普及性:4.5(有点厚)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4.9

 点评:从古希腊到今天我们生活的21世纪,该书将"科学的旅程"按不同时期分作"科学诞生""理性兴起""综合时代""现代科学"以及"科学前沿"等五编,仅从每一编的标题就可以约略看出科学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展开线索,除了对科学事件的选择与描述之外,该书之好看还体现在以细节刻画人物的书写方式上。

 科学不只是试管仪器公式数据,科学家也并不总是沿着"科学方法"所指引的"正确"道路笔直前行。那么科学是什么?科学家又是什么样的人?此书在对科学历史的追溯中给出了答案。另外,书中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科学与文化、社会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身处科学日益深度介入人类生活的今日世界的读者们来说,这样的讨论与思考无疑也将是有益的。

 该书计56万字,厚厚一大本,不过生动的故事以及流畅的译文消解了大厚书可能带来的阅读困难。书中部分人名未使用标准人名译法,但并不会影响此书的阅读。

——吴燕 理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让大脑自由》

rangdanaoziyou作者: 约翰•梅迪纳

湛庐文化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1

科学准确性:5    科学普及性:4.7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4.5

 点评: 这本书很实用,全景式的写作让外行读者轻松把握到这门学科最激动人心的所在,浏览到那些最有效指导生活的知识。与市面上许多此类书不同,它是一本由真正的神经科学家撰写的书,严谨靠谱,同时也尽量保持了阅读快感。近些年来关于脑科学前沿的科普译作很多,这本算是少有的佳作之一了。略为遗憾的是,译者显然不是行内人,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注释错误颇多(好在总量也不多)。 

——姬十三 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

 《偶然创造生命》

ouranchuangzaoshengming总策划:严锋

编选: 赵一凡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8

科学准确性:5    科学普及性:4.5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4.8 

点评:《偶然创造生命》告诉我们"没有偶然,就没有生命",并试图指引我们以另一种思路去思考"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往何处去?"等生命本源问题。读《爱上病毒的六大理由》,你会恍然,原来病毒并非都是面目可憎,而是在生命的出现和演化过程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而《文化进化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社会观念和行为如基因般的复制、演变和传播。

从来自太空的双螺旋结构,到奇幻的细胞王国之旅;从动植物形态结构的数学智慧,到两性差异的生物学根源;从阿米巴的原始免疫防御,到人类起源的久远故事;从道德的生物学机制,到文化进化论……这本书中所涉及的领域不可谓不多,观点不可谓不新颖,但是却始终循着同一条线索——进化,指引我们"走近那创世的现场,追踪造化的轨迹"。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每一篇文章的视角和观点都很独特,都能够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文笔流畅。虽然书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较为专业的知识,但是作者们深入浅出的文笔和恰到好处的比喻、以及译者对作品的精确把握和流畅生动的还原,绝不会令你对文章本身表达的深刻内容望而生畏。更妙的是,书的封面和插图也很精美,也能够稀释文章的阅读难度。如果读者自身已经对某个领域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在遇到这些文章中独到的观点时,一定能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相信如此的阅读体验一定会是美好的。 

——林吴颖 工作于中科院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将赴美FIU攻读研究生

随机日志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