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30, 2010

关于谷歌中国的最新声明

原文在:http://www.google.com/press/new-approach-to-china/update_0610.html

2010 年 6 月 28 日

David Drummond, SVP,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Chief Legal Officer

自从为中国大陆用户推出 Google.cn 这个 搜索引擎以来,我们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用户对信息的访问,同时遵守中国法律。做到这样的平衡并不容易,尤其是我们在今年1月份宣布不愿意继续在 Google.cn 上对搜索结果进行审查。

当前,我们把所有访问 Google.cn 的用户自动指向了我们香港的搜索引擎 Google.com.hk,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提供未经审查的简体中文 搜索结果。目前这种方法无论对用户还是对 Google 都运行良好。然而,在与中国有关部门的沟通中我们明确获知:自动指向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如果我们继 续进行自动指向,我们的 ICP 牌照将无法通过年检(年检截止时间是6月30日)。没有 ICP 牌照,我们将不能在中国运营 Google.cn 这样的商业网站——这意味着 Google.cn 将不能被访问。

那是许多 Google 中国用户所担忧的结果,因为他们都清楚表明了希望 Google.cn 继续运营的愿望。为此,我们开始寻找其他可能的替代办法,我们开始为一小部分用户提供一个新的 google.cn 访问页面,该页面与 Google.com.hk 链接,在那里,用户可以进行搜索,或继续使用在 google.cn 上的音乐搜索(Music Search)和文本翻译(Translate)等不涉及内容审查的服务。这个新做法确保 Google.cn 不对搜索结果进行审查的承诺,同时让用户可以在一个页面上访问我们所有的服务。

未来几天,我们将全部停止自动指向,让所有中国用户都直接访问这个新页面——今天,基于这样一个新页面,我们重新提交了 ICP 牌照年检申请。

作为一家公司,我们的追求是让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到他们所需的信息,包括中国的用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努力地保持 Google.cn 的运营,以及继续我们在中国的研发工作。这个新做法确保了 Google.cn 不对搜索结果进行审查的承诺,并且,我们相信,符合中国法律。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 ICP 牌照年检,让我们可以继续通过 Google.cn 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

Tuesday, June 29, 2010

SCI是否收录国际会议

常识啊常识!

SCI、SSCI只收录在期刊上发表的国际会议论文,如会议专刊、特刊、增刊,并收录在期刊上刊登的国际会议摘要。SCI、SSCI不收录国际会议论文集(图书)。例如Elsevier 的Analytica Chimica Acta《分析化学学报》595 (1-2): 1-340, JUL 9 2007 刊登了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ometric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SEP 10-15, 2006被SCI收录。
SCI收录文献类型中最多的是研究论文,第二位的就是会议摘要。2007-2008年7月中国(PEOPLES R CHINA)被SCI收录99228 篇文章,其中论文92471篇,93.1904%;会议摘要3562 篇,3.5897%
网上流传有某年到某年被SCI收录的会议列表,这些会议应该是被之后被SCI收录的专刊之类收录之后可以检索。就算是很好的会也不是每年都可以被SCI检索。我理解会议召开时,应该不能确定会议的论文是否一定可以被SCI检索。

参考资料:

Monday, June 28, 2010

LaTeX备忘日记:TeX家族简介

了解一下历史。

 
 

Sent to you by tony via Google Reader:

 
 

via LaTeX工作室 by LaTeX_工作室 on 6/27/10

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41215641/

 

叫**TeX的东西太多了,我自己对它们的概念也很混淆.所以最近花了一些时间整理一下相关内容,作为笔记加深自己的理解.
名词解释:其实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TeX名词的分类解释:TeX Catalogue
TeX: 所有**tex的源头,万物的本源. 它由Knuth爷爷用他自己钟爱的一种和Pascal很像的叫WEB的语言所编写的.由于年代的缘故,它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 比如那个时候Knuth爷爷是为了给自己的巨著TAOCP(被视为Computer Science的圣经)排版所用,因此只考虑了支持英文.所以其输入必须是ascii编码的文本文件,而不能包括多字节的语言比如中文.再比如TeX的输出结果为dvi文件. dvi是"device independent format"的缩写.它使用点阵字体而不是轮廓字体.而点阵字体只有在特定大小的时候才最好看.
Knuth爷爷拒绝对TeX再做改动,所以人们就对TeX作了各种各样的扩展.
pdfTeX: 这是对Knuth的TeX的扩展,用于直接输出为pdf而不是dvi(TeX的输出).除此以外相对于TeX,它可以支持TrueType以及Type 1等轮廓字体.
XeTeX: 对TeX最大的改进体现在支持unicode以及OpenType等现代字体. 因此对中文的输入的天然支持的.它的工作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生成extended dvi文件(xdv);第二步再将xdv文件转为pdf文件. xelatex是使用XeTeX引擎来编译latex源文件的工具.
luaTeX: 基于pdfTeX和Lua语言的TeX引擎. 同样也支持unicode.
Primitive Tex: TeX原始命令.大约有300多个. 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里 Primitive Tex.由于它非常的底层,所以一般人不会直接用它,而是用在它基础上的各种宏语言.
plain TeX: Knuth自己创建的一种建立在Primitive TeX上的宏语言.大约有600多个命令.
我们来看一下用plain TeX所写的Hello World:
Hello, World
\bye
ConTeX: TeX的另一种宏包.比如这是ConTeX 写的Hello World例子
\starttext
Hello, World
\stoptext
你可以在http://live.contextgarden.net/尝试在线编译ConTeX文件
LaTeX: TeX的最为著名的一种宏包. LaTeX也是大有来头,它是由Leslie Lamport最初弄出来的.对于一般使用者,它比Knuth自己的plain TeX更加直观方便.版面配置的工作被相当大程度的减轻了,使用者可以更加专注在内容上.因此大获流行,比如很多(还是大多?)学术期刊或者会议都会prefer你用LaTeX来排版提交文稿.
既然是宏语言,就实际上可以被替换成TeX可以理解的命令.同时你也可以在LaTeX文档中使用Primitive TeX的命令.LaTeX宏的格式定义在latex.fmt这个文件当中.遗憾的是它是一个二进制文件,无法直接阅读. 但是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从latex.ltx这个文件中看到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环境,比如tabular eqnarray等等.实际上latex.fmt正是从latex.ltx编译而来.
LaTeX定义的标准命令和标准环境
我们再来看一下用LaTeX写的Hello World程序.
\documentclass{article}
\begin{document}
Hello, World
\end{document}
LaTeX distribution:为了用LaTeX来排版,你需要一系列工具,包括(1)编辑器(比如我用过vi, WinEdt, editplus, textwrangler,gedit,现在主要用emacs)(2)dvi浏览器(或者pdf浏览器)(3)最重要的:一套LaTeX发行.一个LaTeX发行通常要包括如下的程序:
tex: 把TeX 文件编译成DVI文件
pdftex: 把TeX 文件编译成PDF文件
latex: 最常用, 把LaTeX文件编译成DVI文件
pdflatex: 把LaTeX编译成PDF文件
dvi2ps: 把DVI文件转成PostScript文件
dvipdf: 把DVI文件转成PDF文件
dvipdfm: dvipdf的改进版本
TeX live: LaTeX的一个跨平台的发行版, Win,Mac,Linux等主要平台上都有.
MiKTeX: LaTeX在Windows平台上的发行版.在中国大家使用非常广泛的CTeX套装里就使用的是MiKTeX.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unday, June 27, 2010

别轻易相信你的眼睛——2010年最佳视觉错觉奖

 
 

Sent to you by tony via Google Reader:

 
 

via 科学松鼠会 by 悠扬 on 6/24/10

上个月在佛罗里达结束的视觉科学大会上,颁发了2010年度"最佳视觉错觉"大奖。在这个一年一度的视觉盛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视觉科学家贡献出自己这一年精心琢磨出的视觉Demo,争相吸引观众的眼球。虽然满场都是整天研究视觉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但大家仍然为参赛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巧的设计而拍案叫绝。永远有出其不意的视觉错觉,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双眼如何"欺骗"我们的大脑,也永远有解不尽的背后谜题等待被探索——也许这就是视觉科学让人深深着迷的一点吧!让我们依次揭开本次比赛的获奖作品,看看在你心目中,哪一个错觉作品最酷呢?

第一名:不可能的运动:磁力斜坡(日本明治高级数学研究所,杉原幸吉(Kokichi Sugihar))

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四个斜坡从中间一个平台四周向下伸展开来,接着有几个木球被放到斜坡上。令人惊讶的是,木球并非像我们设想的会由平台下滑,而像被无形的磁场吸引着,由斜坡底端"拉"到了平台上。这个看似违背了重力法则的装置并非出自计算机创造的虚拟图像,而是一个可以"眼见为实"的错觉。当装置转动,我们会发现,原来反重力的错觉来源于不同的观察角度——斜坡的真实方向其实和我们最初的判断正好相反,平台才是处于更低的位置。

如果你的目光跟随视频后半段斜坡的移动就会发现,这"不可思议"景象来源于对中间那根支撑柱的错误知觉。根据最初图像的提供的画面信息,我们会很容易默认,画面中所有5根支撑柱都是相互平行,垂直于底面存在的。然而视频后半则揭示出,这完全是视网膜的一个错误解释:不但中央的方柱完全是倾斜的(30秒清晰可辨),连后面两个短支的支柱其实也不是完全垂直的。由于我们对于立体物体的知觉完全是依赖对视网膜上二维图像,例如线条、阴影等信息的快速综合和解释,当信息不完全或恰巧有多解但我们只得到一解时,不可能的场景就出现了。

第二名: 对抗直觉的错觉轮廓 (悉尼大学,巴特•安德逊(Bart Anderson))

我们的视觉系统具有一种强大的"阐释"能力,通过产生一些错觉轮廓以弥补缺失的信息。例如在著名的Kanizsa三角错觉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个明显但并不存在的白色三角形。


在这个错觉动画中,4个圆盘和圆点交替在白色的长方形轮廓内外往复运动,虽然圆盘和长方形的关系可以很清楚的在图中表现出来,但是视觉系统还是不可避免的在长方形轮廓位置制造出了一个强烈的错觉边缘。圆点似乎构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菱形轮廓。但是这个错觉还暂时没有能被已知的错觉轮理论所解释,因为运动的圆盘和圆点并不存在可以被解释为其他的形状的模糊部分。

第三名:可以有6种"看法"的曲线 (捷克查理斯大学,简•克雷姆拉切克(Jan Kremlacek))

有六种可能看法的错觉

在这个作品中,用固定和运动点可以组成有六种解释方法的曲线图形!如果线索是向左直线运动的点,我们会看到一股向左运动的激流;当两个颜色不同的圆盘作为线索出现时,我们又会看到一个冲向我们或逆向旋转的螺旋;而当一条曲线作为线索,一条波动的丝带又时而向上时而向下的运动;把圆点中间的空白部分遮住,你则只能看到上下跳动的小点。对于这个作品,克雷姆拉切克认为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能力根据不同线索构建出合理的视觉解释——但是每一次"解释"都只能几种选择性当中的一种。

优胜作品 拉长的浴缸 (美国大学,莉迪亚•马尼亚蒂斯(Lydia Maniatis))

这个作品是基于一个广告牌上的浴缸图片。当我们站在图片的一端时,浴缸看上去是方方正正的一个;而当你走到广告牌的另外一端,浴缸看上去被拉长并且压缩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也给出了他们的解释:这是由于从你不同的位置看广告牌,会在视网膜上留下不同的像,而这些视网膜上不同的成像便形成了不同的三维知觉结果。这一系列视网膜上图像的变化和我们从一个真实浴缸前走过时看到的图像是截然不同的,但我们都倾向于将这些平面图像解释为三维立体大小的实物,因此从不同角度看真实的浴缸是完全一样大小,而看广告牌上的浴缸则会有独特的"伸缩"效果。

优胜作品 大猩猩错觉 (伊利诺伊大学,丹尼尔• 西蒙(Daniel Simons))

这个录像源自于经典的"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实验。在原版的录像中,当人们被要求数出两个球队互相传球的次数时,他们很难察觉到录像中间从队员中穿过还冲观察者做了个鬼脸的"大猩猩"。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有所介绍。但当人们得到有关大猩猩的提示以后,他们便很容易察觉到这先前在意料之外忽略的物体。但是这一次,你有没有看到,背景的幕布改变了颜色?丹尼尔认为,无论我们如何集中注意,仍然无法聚焦所有的物体——总有个"大猩猩"落在我们的期望之外,让我们无法顾及。这里你还能看到丹尼尔穿着大猩猩服装做的现场演示。

优胜作品 模糊的心形错觉 (日本东京大学,高桥孝助(Kohske Takahashi)等)

在这个错觉作品中,拥有模糊边界的心形图案会显得晃动起来,而有明确边界的心形则不会。这个错觉图形最早由高桥在测试一个热能分布图时发现的。这个错局只存在与某些特定的色彩组合——如果只有黑白两色则不会有明显的运动感。对于这个现象,可能的解释是模糊边界对于大脑来说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边界解释,因此会出现在不同解释之间摇摆而产生知觉上的"晃动"感。

优胜作品 胖瘦脸错觉 (约克大学,彼得 • 托马逊(Peter Thompson))

在面孔知觉中最著名的成果当属倒脸效应:倒立的面孔比正立的面孔更难以识别,甚至有时会完全辨认不出倒立面孔的表情,最著名的例如"撒切尔效应":倒立的两幅撒切尔夫人头像看似都很正常,正立过来才会发现,右边那副完全不是正常面孔的样子,而是被打乱了五官的位置。

彼得则发现,倒立面孔还可以让脸"减肥"。两幅一模一样的照片,左边那副却看起来并不像右边那幅显得那么胖。研究者认为可能是面孔内五官的特性会影响人们对整体面孔形状的知觉。平时我们对于面孔的知觉来自于对面孔中眼睛鼻子等五官的相对关系。

优胜作品 注意影响的后效竞争(达特茅斯大学,彼得•谢( Peter Tse))

试着注视一个方向的条纹图形60秒钟,然后把目光转移到旁边的白色背景。无论你注意到哪个方向的条纹,在白背景上只会出现你注意方向颜色相反的条纹图像,反之则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个效应来自于视觉注意对视觉系统功能的调节。当不同的颜色受到注意时,与处理该颜色有关的视觉锥体神经细胞便会格外兴奋。而由于锥体细胞都是配对"拮抗"工作,例如长时间对绿色兴奋的细胞,在持续工作了几秒钟后,就给大脑发出了"红色"的信号,便在右边的空白地带留下了红色的"视觉后像"。有意思的是,即便中间蓝、黄、绿交叠的地带总是颜色不变,但是却随着注意对象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后像"色彩。

更多错觉,欢迎继续关注一年一度的视觉错觉大赛:/。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制
收藏、分享这篇文章: 豆瓣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QQ空间 qq书签 GOOGLE书签 MySpace 百度搜藏 鲜果 做啥       更多...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Tuesday, June 15, 2010

黑莓第三方软件断网问题:我投降了

我的blackberry 8520终于遇到了传说中的第三方软件断网问题,而且我终于发现,原来这种问题wifi也存在,并不仅限于gprs。折腾了半个月,投降了,看来真像网上说的那样,解决方法只有拔电池重启一条路。

症状:刚刚重启机器之后,wifi可以正常使用,过一段时间(几个小时,十几小时)之后,手机自带浏览器仍然可以连接wifi,但其他使用wifi的应用程序全部无法正常连接,尝试连接时,程序几乎瞬间就会显示failed/无法连接等,现象和没有wifi连接时很像,而这时是有可用的wifi的。之前刚买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刚买的时候也刷过机不止一次,都很正常。之后装各种软件折腾,突然就这样了。

重刷系统,无效;
重刷高版本系统,无效;
重刷低版本系统,无效;
再刷回高版本系统,无效;
用PC端wipe掉所有手机数据,重复以上过程,无效;
黑莓手机端security wipe手机全部数据/应用程序数据/所有应用程序,重复以上过程,无效;
恢复黑莓手机端IT policy至出厂设置,无效;
关闭再打开Mobile Network的Data services,无效;
去掉sim卡单独用wifi,不知道是不是有效,就算有效,这么用还算手机么。。。

我投降了,Koba说是正常现象,可是为什么刚买的时候一直正常使用没有任何问题呢?我只能解释为是T-mobile的某些无线设置变化了,导致wifi网络连接受到了影响。网上说这件事情也是分地区的,有的地区出现断网就会频繁一些,有的会少一些。

Saturday, June 12, 2010

莫名,我就仇恨你

Outline:
这些基本都不是真的,除了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有名字上的冲突以外,其他的所有有关韩国掠夺我们文化遗产的事件都是我们自己捏造或者夸大的,这事情说出来其实挺难接受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不喜欢你,于是我编造了你来我家偷东西的故事,并且意淫了没偷着被我家的狗给咬了的结局。

你不管这个文化深刻还是肤浅,韩国做到了,韩国还输出了他的自主商品品牌,而且还都不低端。

你觉得人家追韩国明星傻逼,你不一样天天看美剧,千万不要用这种假爱国情操来欺负人家小朋友,我赞叹你们的团结与志气,但是你要像爱护你的小弟弟一样去爱护你的小弟弟。当年你也学过紫龙,你也模仿过流川枫,你也追过F4,你也迷恋过莱昂纳多,纵然你品味高一些,也没去世博会场抓瞎,但你不能去辱骂你的小弟弟喜欢SJ。

 
 

Sent to you by tony via Google Reader:

 
 

via 韩寒 by 韩寒 on 6/10/10

我最近经常在论坛里看到69圣战,当时我并不了解内容,很明显,我对69两个字的好感要大于圣战两个字,我挺害怕看见"圣战"两字的,就像我害怕看见"坚决打倒""旗帜鲜明"等带有恐怖色彩的词汇一样,所有的这些词汇都代表着民间狂热煽动和失去理智,官方完全排他和铲除异己。这次69圣战的诱因是世博会期间,大批韩国艺人的粉丝聚集世博会会馆区域等待发送演唱会门票,因为人数众多,还和前来维持秩序的军警有所冲突,有觉得丢人的中国网友去这些韩国艺人的网站上指责他们,有个韩国艺人的中国粉丝又代表中国给他们的韩国偶像道歉,于是发生了69圣战,这好最后圣战其实只是网络上的一场大朋友欺负小朋友,但说实话,我为两方都觉得挺惭愧的。

我与韩国人的唯一接触是五年前在韩国一支车队比赛,参加亚洲的一个方程式锦标赛,我的队友是一个韩国车手,家境非常一般,以前在这个车队做维修工,后来变成了韩国很不错的赛车手,算是一个励志故事。那个时候无论我去韩国比赛或者他们来中国比赛,都觉得挺融洽。

突然之间,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网民对韩国人非常反感,其反感程度大大超过了日本,说实话我觉得挺奇怪的。后来开始传出韩国人掠夺中国文化遗产的事情,我本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抢过一次。好在新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化遗产,所以也避免了现代文化遗产被别的国家抢去的恶果,于是盛传韩国人要抢我们古代的文化遗产,从四大发明到文人墨客,都成为韩国人争相论证有韩国血统的对象,我中华民族文化人上下五千年来几乎从来没有过可以随心所欲写文章的时候,基本上还没写出代表人类进步的东西来,身体器官就会缺少一点什么,大则脑袋小则鸟,写点前朝的事已经算是最大尺度了,所以留下的真正文化遗产屈指可数,我们都是很宝贝的,你随便抢走一个,我们就损失了百分之二十五啊,大家的激动我很能理解,如果我们国家哪天宣布莎士比亚,伏尔泰,高尔基,舒伯特,但丁,雨果,海明威,川端康成均拥有中国血统,我估计八国联军得再出动,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成熟国民对自己国家自豪感的重大来源。偏偏韩国人最喜欢抢中国文化。

但这是真的么,这些基本都不是真的,除了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有名字上的冲突以外,其他的所有有关韩国掠夺我们文化遗产的事件都是我们自己捏造或者夸大的,这事情说出来其实挺难接受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不喜欢你,于是我编造了你来我家偷东西的故事,并且意淫了没偷着被我家的狗给咬了的结局。

 

我喜欢韩国么?说实话,我并不喜欢韩国,我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韩国的产品,韩国的电器在中国卖很贵,性价比不高,韩国车进步很大,但始终不能算作一流,我肯定不会购买,看过几部韩国电影,有两三部很不错,其他也都一般,那些不错的电影也普遍压抑,我绝对不会看韩剧,我绝对不会听韩国歌星唱歌,也不喜欢他们的打扮,我也不喜欢韩国料理——但我绝不讨厌韩国,我甚至尊重韩国。如果你了解一些韩国的民主进程,你应当敬佩韩国人民。韩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他们居然向世界的部分,全亚洲,尤其是中国输出了他们当代的文化。你不管这个文化深刻还是肤浅,韩国做到了,韩国还输出了他的自主商品品牌,而且还都不低端。

 

中国和韩国官方之间始终没有大的敌意,我不明白为什么两国的年轻人会有那么大的敌意,当然,主要其实还是我国不同年龄段网民之间的互掐。我们何必要这些莫名其妙的仇恨和对立。如果有商家在背后做推手,那就更不应该挑起这些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之间的矛盾。中国人,韩国人,韩国年轻人,中国八零后,中国九零后,我们其实应该坐在一起点着篝火好好聊天才对,你握握我们的手,我握握你们的手,你泡泡我们的妞,我泡泡你们的妞,多么和谐,当然,如果是你泡泡你们的妞,我泡泡你们的妞,那就更和谐。

 

在这个大朋友欺负小朋友的游戏里,大朋友们其实应该再想的多一点,他们是脑残么,他们的确脑残,而我想告诉那些小弟弟小妹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甭管他是哪个国家的,等大家长大了以后,有些人觉得自己真有眼光,偶像自己也很争气,你说出自己的偶像的时周围人都觉得你有品,你可以继续粉他,你可以不粉他,但你无悔自己年少时的选择,在你的一生里,你都可以大声的说,我的偶像是叉叉叉。而有些人长大以后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年少的时候粉的是叉叉叉,恨不得把当时的日记和照片都撕了,别人帮你回忆起来,你还不愿意承认。小心成为后者。我不是假装过来人在和你装逼似的传授人生经验,那是怪叔叔,你要小心的,我是另一个大朋友。

 

然后要说给大朋友们,就像买车一样,现在人家小朋友就喜欢韩国车,你说人家脑残,你们要买我们自主品牌国产车,结果人家小朋友还是买了韩国车,那是你的自主品牌比人家差,轮到你买车的时候,因为你积累的比人家多点,你不一样买美国车和欧洲车,最好也就买个合资品牌的号称国产车的进口车。你觉得人家追韩国明星傻逼,你不一样天天看美剧,千万不要用这种假爱国情操来欺负人家小朋友,我赞叹你们的团结与志气,但是你要像爱护你的小弟弟一样去爱护你的小弟弟。当年你也学过紫龙,你也模仿过流川枫,你也追过F4,你也迷恋过莱昂纳多,纵然你品味高一些,也没去世博会场抓瞎,但你不能去辱骂你的小弟弟喜欢SJ。在你们圣战的前后日子里,有多少同胞需要你们的支援,那些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你的哥哥们,他们在和工厂争斗,他们争斗来的每一分钱也许就是你们未来的基本工资,你表示无所谓,曾经你的父辈们,他们在为敏感词而争斗,你表示不清楚,一个月前,曾经你的爷爷们,他们在为全新的中国而争斗,你表示没兴趣,你好意思和你的小弟弟小妹妹们谈爱国么,我认为大朋友应该先退一步,小朋友们再提高品味,否则最后韩国人一样唱他们的歌,而这种仇恨特别容易裹着"圣战"的称号,最终从某场演唱会上,从网络上走到现实里,变成我们中国青年和少年的内斗,在这个充满了年长者带来的罪孽的社会里,我们将拥有罕见的青年人面向年幼者而不是面向年长者的斗争,成为世界青年运动史上的一朵奇葩。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被冤枉的托勒密——天文学史中流行的一个谬误

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不过这里所说的谬误,实际上对于我们普通人对哥白尼与托勒密的认知并没有什么关系。至少我从来不知道托勒密还有"圆环套圆环"的逼近理论。

 
 

Sent to you by tony via Google Reader:

 
 

via 科学松鼠会 by 老孙 on 6/11/10

大多数人相信,科学是进步的,科学也是一直在进步的,一种新的学说能够替代旧有的理论,肯定在各个方面都比前面的要好。为了证明这种"进步",人们往往会附会各种"有趣"的故事来加以佐证。托勒密和哥白尼之间,就被人们这样"证明"过,即使历史并非如此。

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大都会知道托勒密的名字,他是古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天文学大成》,这部著作在一千多年中都被奉为至典,阿拉伯天文学家称之为《至大论》(Almagest)。他的基本观点就是地心说,即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都在围绕地球运动。古希腊人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图形,作为最完美的宇宙,其运动也应该是圆形的。托勒密发现,虽然七曜的轨迹不是圆形,却可以看作圆的组合:行星在一个小的圆上运动(称为本轮),而本轮的中心又在一个称为"偏心均轮"的大圆上运动。之所以叫做偏心均轮,因为地球并不是在均轮的中心上,而是略有偏在中心的一侧,另外还引入一个点叫"等分点",位于均轮中心的另一侧,行星运动在均轮上并不是匀速的,但相对于等分点的角速度却是均匀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行星的轨道和速度相对于地球不对称,当行星离地球较远时,速度也相对比较慢,反之则比较快。这个学说就是"托勒密体系"。

今天看来,托勒密的方法很繁琐,也不够美观,甚至当时的人也不太满意,因为托勒密的设计方案实际上违反了"匀速圆周运动"这个"完美原则"。托勒密本人对此也怀有歉意,但他仍然坚持了这个世纪,因为这样能够推算出行星的复杂运动,起作用比形式上的美观更为重要。

托勒密,古希腊天文学之集大成者。注意图中托勒密头上的王冠,这是因为画家将天文学家托勒密和当时希腊化时代埃及统治者托勒密王朝弄混了。

接下来,传说就出现了。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旧的托勒密体系的误差越来越大,后人(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家)在本轮(小圆)之上有增加了更小的圆,然后又增加了更多的圆……1969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还说,到了13世纪的葡萄牙国王阿方索十世(Alfonso X)的时代,每一颗行星都需要40~60个小圆来进行轨道修正!传说当阿方索十世国王去看望正在编制《阿方索星表》(Alfonsine Tables)的天文学家时,这位领导风趣地说,如果上帝创造世界时他也在场,那么他一定会建议上帝做点改进。("If I had bee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I would have proposed some improvements.")

托勒密体系"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方案失败了,于是需要一位英雄来救场,哥白尼的日心说就这样横空出世,他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的旁边)移到最大最亮的太阳上,并且恢复了"完美的圆形"这一古希腊的最高准则。不过为了解决行星运动的不规则问题,哥白尼还是用到了一系列的本轮和小本轮,一共是34个圆。

30<40,现在流行的故事在这里开始欢呼,看,哥白尼体系多简单,哥白尼多伟大。

波兰钞票上的哥白尼头像

这个传说很"喜闻乐见",却完全冤枉了托勒密。不错,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科学和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胜利,但哥白尼的伟大,并不在于多少个"圆"。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天文学和天文学史教授欧文·金格里奇(Owen Gingerich)在闲暇之余,利用计算机计算了中世纪行星的位置,包括13世纪的《阿方索星表》和1532年的施特夫勒(Johannes Stöffler)的《星历表》(Ephemeridum opus),惊异地发现,这两份曾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星表竟然都是依据托勒密学说,其中绝对没有任何关于本轮叠加的证据。换句话说,托勒密体系直到哥白尼时代仍在应用,并没有比托勒密原本的版本多出点什么。

金格里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没有计算机也没有计算尺的时代,《阿方索星表》的全部计算过程依赖于托勒密所发明的一个精巧的逼近法,以此来处理一个均轮上单一本轮的计算。而由于数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中世纪的数学家们根本不可能应付多重本轮的计算。

托勒密的行星运动模型

然而上面那个"传说"来自何处呢?金格里奇发现,其根源可能来自哥白尼在1514年前后所撰写的一份日心说初步介绍,即所谓的《纲要》(Commentariolus),这个小册子曾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1880年左右才被重新发现。在这份《纲要》中,哥白尼在描述了行星运动的复杂性之后,曾经欣慰地说:"看哪!只需要34个圆就可以解释整个宇宙的结构和行星的舞蹈了!"这句话似乎是哥白尼在为自己的简化工作而欢呼,那么,作为被"革命"的对象,托勒密体系应该要用更多的圆吧。有了"新的一定比旧的好"的心理暗示,流言可能就这样悄悄地在酝酿中。

1969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存在了一千年以后,托勒密体系失败了;它的几何学上时钟般的结构变得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繁琐,效能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改进。"但当金格里奇向编辑们求证这个条目的真实性时,编辑们却闪烁其辞,说这一条目的作者早已去世,"本轮上加本轮"的出处究竟是哪里,他们一点线索也没有。

实际上,后人可能误会的哥白尼在《纲要》中所表达的欣喜,他可能并不是为自己在圆的数目上"打败"了托勒密体系而欢呼,而是说,尽管天上的现象看起来很复杂,但用他的日心说理论,不但可以自然地解释行星运动的复杂现象,而且用34个圆(具有古希腊所认为的圆的完美性)就可以定量地建立计算模型。他在为自己解释了"上帝的意图"而欢呼!

哥白尼体系自有它的伟大之处,因而迅速得到有见识的天文学家的认同。在哥白尼体系中,太阳这个"光明之源"位于中心位置,行星(包括地球)按照轨道的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列起来,形成了有序的体系,使宇宙呈现和谐的特性。托勒密体系中难以解释的水星和金星为什么只能出现太阳附近,而火星等经常会出现"逆行"等问题,在哥白尼体系中都成为自然的结果,宇宙规律如此简单明晰!

因此爱因斯坦赞叹道:"哥白尼的这个伟大的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也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引起了决定性的变革。一旦认识到地球不是世界中心,而只是较小的行星之一,以人类为中心的妄想也就站不住脚了。这样,哥白尼通过他的工作和他的伟大的人格,教导人们要谦虚谨慎。"(《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知道,哥白尼最初所设计的"日心说"其实也并不是十分完美,他不但继承了"均轮—本轮"的思路,沿袭了匀速圆周运动的思想(实际上伽利略也有同样的想法),直到开普勒推算出了火星轨道应该是椭圆,哥白尼体系才在实用效果上战胜了托勒密体系。哥白尼体系的确立,并不仅仅是哥白尼的功劳,也是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一批杰出的天文学家的贡献。

关于托勒密体系"圆环套圆环"的谬误传说的流行,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附会"和"美丽的误会"。但对于托勒密和中世纪兢兢业业的天文学家们来说,可真冤枉死了!

主要参考资料:

欧文·金格里奇. 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 王今,徐国强,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4月.

(本文已发表于《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第2期)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制
收藏、分享这篇文章: 豆瓣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QQ空间 qq书签 GOOGLE书签 MySpace 百度搜藏 鲜果 做啥       更多...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Friday, June 11, 2010

Mathtype快捷键与高级操作

重新排版过。
p.s.: 其实mathtype版本6以上已经支持直接输入Latex公式代码转成公式,因此记不住的可以直接用Latex命令输入,在设置中要打开那个开关。
p.s.2: 还是Latex方便。

当你在用mathtype编辑公式的时候,是否因频繁的鼠标点击而对这个软件颇有抱怨,其实mathtype的研发人员早就替你想到了这一点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只是我们往往“满足”于“鼠标流”而没有去进一步的探究,但是,现在还不晚....

1. 常见的数学符号的快捷键(Ctrl是王道)
(1) 分式
Ctrl+F(分式) 
Ctrl+/(斜杠分式)
(2) 根式
Ctrl+R(根式) 
先按“Ctrl+T”,放开后,再按N(n次根式)。 
例如,先按“Ctrl+T”,放开后,再按N,然后在空格中分别填入2,3就得到 2的3次方根。
(3) 上、下标
Ctrl+H(上标) 
Ctrl+L(下标)
Ctrl+J(上下标)
(4) 不等式
先按“Ctrl+K”,放开后,再按逗号,就得到小于等于符号 ≤
先按“Ctrl+K”,放开后,再按句号,就得到大于等于符号 ≥
(5) 导数、积分
Ctrl+Alt+'(单撇(导数符号)) 
Ctrl+Shift+”(双撇(二阶导数符号)) 
Ctrl+I(定积分记号) 
Ctrl+Shift+I, ! (不定积分记号)
(6)上横线、矢量箭头 
Ctrl+Shift+连字符(上横线) 
Ctrl+Alt+连字符(矢量箭头)
(7)括号快捷键(效率提高50%  o(∩_∩)o )
Ctrl+9或Ctrl+0(小括号) 
Ctrl+[或Ctrl+](中括号) 
Ctrl+{ 或Ctrl+}(大括号)
(8)放大或缩小尺寸,只是显示,并不改变字号
Ctrl+1(100%)
Ctrl+2(200%)
Ctrl+4(400%)
Ctrl+8(800%)
(9)空格和加粗
Ctrl+Shift+Space 空格
Ctrl+Shift+B 加粗

(如果你要问如何记下这些快捷键,其实只要注意把那些字母和英文对应就很好记忆了。比如,R代表Root,F代表Fraction,I代表Integate,H代表Higher等等)

2.希腊字母 
先按“Ctrl+G”,放开后,再按英语字母字母得到相应的小写希腊字母;如果再按“Shift+字母”,得到相应的大写希腊字母。
例如,先按“Ctrl+G”,放开后,再按字母A得到小写希腊字母α 。
又如,先按“Ctrl+G”,放开后,再按“Shift+S”,得到大写希腊字母Σ 。

3.添加常用公式
MathType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自己添加或删除一些常用公式,添加的办法是:先输入我们要添加的公式,然后选中该公式,用鼠标左键拖到工具栏中适当位置即可。删除的方式是右击工具图标,选择“删除”命令即可。

4.元素间跳转
每一步完成后转向下一步(如输入分子后转向分母的输入等)可用Tab键,换行用Enter键。
 
5. 微移间隔
先选取要移动的公式(选取办法是用“Shift+箭头键”),再用“Ctrl+箭头键”配合操作
即可实现上、下、左、右的平移;
用“Ctrl+Alt+空格”键可适当增加空格。

6.批量修改公式的字号和大小
论文中,由于排版要求往往需要修改公式的大小,一个一个修改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使word产生非法操作。
解决办法,批量修改:双击一个公式,打开mathtype,进入编辑状态,
点击size菜单->define->字号对应的pt值,一般五号对应10pt,小四对应12pt
其他可以自己按照具体要求自行调节。其他默认大小设置不推荐改动。
然后点击preference->equation preference -> save to file ->存一个与默认配置文件不同的名字,然后关闭mathtype回到word文档。
点击word界面上的mathtype ->format equation -> load equation preferrence选项下面的browse按钮,选中刚才存的配置文件,点选whole document选项,确定,就安心等着公式一个个改过来。

7.公式的自动编号和引用功能
mathtype提供四种类型的公式输入:inline(文本中的公式),display style没有编号的单行公式,left numbered display style编号在左边,right numbered display style编号在右边。  
在编辑公式时,如果出现删除公式的情况,采用手动编号会使得修改量变得很大,采用自动编号和自动引用会方便很多,这些功能都已经在安装mathtype后集成在word的按钮上了,将鼠标悬停在相应的按钮上就可以看到具体的功能描述,由于应用十分简单,就不再此赘述了。

8.与latex代码之间的转换
mathtype编辑器中的translator里面提供了向latex,amslatex等格式的方便转换。选择相应的翻译目标后,将下面的两个inculde选项去掉,你的mathtype就可以直接将公式翻译称为latex代码了,这对于latex的初学者和记不住latex代码的人非常重要

9.在公式中使用特殊符号
MathType更多地为用户考虑到了使用上的方便,如一些特殊且经常在数学公式中用到的符号几乎都收录到了工具条上,只需轻轻一点,此符号便可在公式中轻松插入。
觉得符号还是太少了?别着急,点击“编辑”/“插入符号”,看看这里的符号够不够用?你也可以通过变换字体把汉字插入进来。
为了输入的方便,你甚至可以为这些符号分别制订一个快捷键——点击符号后,在“输入一个下标快捷键”按下你希望用的快捷键(对于同一个符号甚至可以定义几个快捷键),再单击“assign(指定)”按钮,此快捷键将出现于“当前键”下。以后在MathType窗口中,可以直接用快捷键来输入对应的符号。

10.更改公式文字的字体、颜色 
如果说在“公式编辑器”更改文字字体不算麻烦的话,那么修改文字颜色就很难实现了。但在MathType中,一切变得极为简单。
小提示:在Powerpoint中更改公式文字的颜色可用以下方法:插入公式后,选中它,从有间菜单中选择“设置对象格式”,然后切换到对话框的“图片”选项卡下,点击“重新着色”按钮打开“图片重新着色”对话框,之后就可以把原来的颜色更换为新的颜色。(在Word中不可以更改公式文字颜色。)点击“样式”菜单下的“定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你可以设置默认用的字体效果:点选“高级”按钮后显示更多项目的字体设置,你可以为不同的文字、符号等设置不同的默认字体和风格。

Friday, June 4, 2010

CNN专访韩寒 China's rebel blogger Hanhan

 
 

Sent to you by tony via Google Reader: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Thursday, June 3, 2010

GVim环境下的配置文件与ctags配置

在Windows下的gvim是windows图形界面下的vim编辑器,主要的功能与vim相同。

但安装gvim后,生成的gvim.exe(用于运行窗口模式的vim)与vim.exe(用于运行在命令行模式下的vim)的配置文件位置是不同的,前者的配置文件在gvim.exe所在上一层文件夹的_vimrc,后者的配置文件在vim.exe本层文件夹的_vimrc,两者互不干扰。当然在用户主目录下的_vimrc也会起作用。

在gvim下配置ctags与在linux下基本相同,下载ctags.exe后放在系统PATH包含的某一路径中,需要分析代码时在目标目录下运行ctags -R,生成tags文件,则用gvim/vim打开的分析过的文件可以支持使用ctrl-]与ctrl-t跳转,即使是不同文件之间的跳转也可以做到。
但是!不知道在linux下面是什么情况,但gvim下分析目录下的代码时,目录名称中不能包含英文圆括号(),否则ctags分析成功,但gvim无法读取目录下的tags文件,显示错误:
E433: No tags file
E426: tag not found: xxx
如果名称中没有括号,一切正常。

ctags下载地址:http://ctags.sourceforge.net/